细辛的正确煎法(细辛汤简介)
41
2024-11-06
【异名】附子细辛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)。【分类】 解表剂-扶正解表【组成】 麻黄(去节)6克(二两);细辛6克(二两); 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15克(一枚)。(根据唐宋度量衡:1两=41.5克=10钱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方:麻黄二两,炮附子一枚,细辛二两 临床使用:1.治太少两感,一半在表,一半在里 2.感冒了还没有症状,尿不出 3.男人有不射精症,女人闭经 4.咳嗽气喘,低血压的,嗜睡症 5.各种鼻子病:流清鼻涕 6.体质是皮肤颜色晦暗,钝钝的,走路有感觉行动不太平衡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由麻黄、细辛、炮附子组成。临床上感冒、三叉神经痛、过敏性鼻炎、荨麻疹等病,出现发热、怕冷,添衣加被仍不能缓解,并且有疲倦嗜睡、脉沉微等症状时,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1.体阳不足,外感风寒证:发热,恶寒,虽厚衣重被,却冷、累、困、脉弱。接触哑:突然声音嘶哑,甚至失音,或咽痛,恶寒发热,倦怠嗜睡,舌淡苔白,脉弱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义1.这种综合症是由于体内阳虚和风寒复发引起的。治疗以温经解表为主。
【麻黄附子细辛汤】麻黄附子细辛汤,温经解表法优良;少阴脉沉反发热,邪寒外解不伤阳。 【麻附甘草汤】前方去辛加炙草,无汗微热宜煎尝。 【葱白七味饮】葱白七味外台方,新豉葛根与生姜;麦冬生地千扬水,血虚外感最相当。 【加减葳蕤汤】加减葳蕤用白薇,豆豉生葱桔梗随;草枣薄荷共八味,滋阴发汗此方魁。
方剂: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2.药物: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(炮去皮,破八片) 细辛二两 右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3.作用:“通九窍”的专病专方哦,麻黄是外发的,附子是补阳的,细辛是通经祛寒的药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解,针对的是体质阳虚且又受到风寒侵袭的情况。阳虚者本不应发热,但患者出现发热并伴恶寒剧烈,即使衣物厚重,寒气仍无法解除,这是外邪与体内阳气相争的结果。表证通常表现为脉浮,但患者脉象反而沉微,且表现出神疲乏力,这是阳气衰弱的信号。
果是黄芩,也得分感冒证型,受寒感冒禁忌。黄芩苦寒清热去火,寒邪感冒得黄芩 会更加深入人体,虽然 发烧头痛有可能解除,但是疾病本身是没有解除的。
海藏妊娠六合汤 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 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 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 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 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 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 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 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 过多过少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 3.1 组成 细辛1两,川芎1两,附子半两(生,去皮脐),麻黄2钱半(去节)。3.2 主治 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,欲得热物熨者。3.3 附子细辛汤的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。每服5钱,加生姜3片,水1盏半,煎至7分,去滓服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的作用是什么_千问健康
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,宣散水饮。治寒饮停积于胃,病在气分,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覆杯,苔白腻,脉沉迟者。2.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,以水700毫升,煮麻黄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300毫升,分三次温服。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,即愈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由麻黄、细辛、炮附子组成。临床上感冒、三叉神经痛、过敏性鼻炎、荨麻疹等病,出现发热、怕冷,添衣加被仍不能缓解,并且有疲倦嗜睡、脉沉微等症状时,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。
方剂: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2.药物: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(炮去皮,破八片) 细辛二两 右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3.作用:“通九窍”的专病专方哦,麻黄是外发的,附子是补阳的,细辛是通经祛寒的药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: 麻黄细辛附子汤,太少两感用此方。 发热恶寒脉不起,温经解表有专长。 麻黄附子甘草汤: 麻黄附子甘草汤,伤寒两感阳气伤。 此方原来无里症,助阳发汗保安康。 麻黄升麻汤: 麻黄升桂汤芍姜,知膏天冬苓术黄。 归蕤炙草十四味,寒热并用和阴阳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:细辛,性温、味辛。主咳逆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,死肌。久服明目,利九窍,轻身长年。一名小辛。细辛它的特别有效的地方,就是把水里面的寒气拔掉,那这么一个效果在伤寒还有另外一个方剂,是少阴篇的主方叫做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中药方剂的名称,是一种解表剂。具有扶正祛邪、温经解表的功效,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阳虚证,如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支气管炎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风湿性关节炎、过敏性皮炎等。让让我们来看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麻黄、附子和阿莎丽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解,针对的是体质阳虚且又受到风寒侵袭的情况。阳虚者本不应发热,但患者出现发热并伴恶寒剧烈,即使衣物厚重,寒气仍无法解除,这是外邪与体内阳气相争的结果。表证通常表现为脉浮,但患者脉象反而沉微,且表现出神疲乏力,这是阳气衰弱的信号。
【麻黄附子细辛汤】麻黄附子细辛汤,温经解表法优良;少阴脉沉反发热,邪寒外解不伤阳。 【麻附甘草汤】前方去辛加炙草,无汗微热宜煎尝。 【葱白七味饮】葱白七味外台方,新豉葛根与生姜;麦冬生地千扬水,血虚外感最相当。 【加减葳蕤汤】加减葳蕤用白薇,豆豉生葱桔梗随;草枣薄荷共八味,滋阴发汗此方魁。
少阴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
1、方解:本方是为素体阳虚,复感风寒之证而设。阳虚之体,应不发热,今反发热,并见恶寒甚剧,虽厚衣重被,其寒不解,是外受风寒,邪正相争所致;表证脉当浮,今脉反沉微,兼见神疲欲寐,是知阳气已虚。此阳虚外感,表里俱寒之证,若纯以辛温发散,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,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,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。方中麻黄辛温,发汗解表,为君药。附子辛热,温肾助阳,为臣药。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,逐邪于外;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,鼓邪达外。二药配合,相辅相成,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。细辛归肺、肾二经,芳香气浓,性善走窜,通彻表里,既能祛风散寒,助麻黄解表,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,协附子温里,为佐药。三药并用,补散兼施,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,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,则阳虚外感可愈。 2、喉为肺系之门户,少阴肾经亦循喉咙至舌根。若为暴哑,乃大寒直犯肺肾,上窒窍隧,下闭肾气所致。方中麻黄散寒宣肺,附子温壮肾阳,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,合用则具宣上温下、开窍启闭之功。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,易作上下同治之剂,乃灵活运用,异病同治之体现。 3、化裁: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、语声低微、肢冷等,宜加人参、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;兼咳喘吐痰者,宜加半夏、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;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,加苍术、独活祛湿通络止痛。 4、附方:麻黄附子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、再造散(《伤寒六书》)。 5、附注: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,外感风寒的代表方、基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