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豆渣饼口感的小技巧
60
2024-12-09
你好医生!我想了解下附子剂量的问题!我看过了很多老中医的书都对附子的剂量有很多的观点!大都是这样说:如果要用附子就要大剂量!
病情分析:附子的常规用量是3-15克。意见建议:因为附子有毒,一般都不会用很多。不过有的有经验的医生有把握是会用超过常规用量的。
你好,是没有问题的,附子的常规用量是3-15g,但是根据病情和医师经验可以酌情加减,超过30g并不奇怪,也属于正常情况。
症状没恶化也没减轻。发病前一星期吃了伊曲康唑胶囊、一清胶囊、依巴斯丁。
您好,问一个问题,附子开了8克会不会有事,(我似乎一直有湿热),多谢您想得到怎样的帮助:您好,再问一个问题,附子开了8克会不会有事,(我似乎一直有湿热)。
我的使用经验是先少量,10克-15克,服用三天后,看用后的感觉,效果不明显再加量,每次加5克-10克,之至出现较好的效果后,停止加量,保持这个量服用7天-10天,再根据病情增加或减少。我现在用量是25克,一个星期了,还没有明显效果,在江油邮购的附子明天到货,准备继续加量。
你好医生!我想了解下附子剂量的问题!我看过了很多老中医的书都对附子的剂量有很多的观点!大都是这样说:如果要用附子就要大剂量!
大约3.75克附子一枚干品大约20克,炮附子只是多了一道工序20克左右倪海厦说一枚大约三钱,一钱3.75克按照倪老师的讲,一枚约3钱。
第一,附子最大用量是多少?附子一般用量是 3~15g 。大剂量是18~30g。也有人用到最大的齐量是三十克以上的。内服:煎汤,3-9g(炮制品),回阳球逆可用18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要注意用法和用量,以免导致用量过度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影响和伤害。
不多,前提的对症,不过要是怕中毒,应该大可不必,不要被课本上吓坏了。比如楼上所说,生附子一般开10-15克,其实现在生附子你是买不到的,都是制附子,制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损失至少是80%以上,所以就按他这保守的说法,你60克也不多。其实如2楼,对症了100,,200克都很正常。
附子的常规用量是3-15克。指导意见:因为附子有毒,一般都不会用很多。不过有的有经验的医生有把握是会用超过常规用量的。 附子的常规用量是3-15克。
附子的用量可以达到每次用量在50-80g之间,甚至更多,前提是对附子进行长达1-2个小时的高温煎煮,去其毒性,使相关药物的热性保留。对于身体虚弱的人,特别是休克的患者,应用大剂量的附子加上干姜和甘草,组成四逆汤,对于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,效果非常理想。
附子的用量在经典中有所规定,一枚附子通常对应15克至30克,大者甚至可以达到20至30克,这与一两药材的换算比例大致相符,一枚附子大致相当于一两,对于大者,则需要两两的分量。这是在理解药方比例时的基础准则。然而,说到实际使用中的绝对量,我们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烹饪习惯。
附子性大热,有毒,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可以治疗大汗或大吐或大泻导致的亡阳证,治疗寒邪入里导致的四肢厥冷、恶寒蜷卧以及吐泻腹痛等。还可以治疗各脏阳气虚损,例如肾阳虚、脾阳虚、心阳虚等。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风寒湿痹,周身关节疼痛等。
附子理中丸说明书写着一次8到12粒一天三次,我吃一次8粒一天三次可以吗?还是一次吃12粒啊?
(1) 医师通常会开处方,附子的用量在3至15克之间。煎煮时,建议先煎0.5至1小时,或者更长时间,直到没有麻辣感为止。(2) 附子10克、麻黄10克、棕树子15克、黄牛肉250克。
全部症状:附子正常用量是多少发病时间及原因:附子正常用量是多少治疗情况:附子正常用量是多少想要得到的帮助:附子正常用量是多少
不违法。附子是一种中药,具有温中散寒、驱逐寒邪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、风寒湿痹等疾病,根据药典法的规定,附子的临床应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,且其使用量具有严格的规定,目前没有明确法律规定30克附子量属于违法行为。
法律分析:附子的用量,一般为每次小于15g煎煮,但是在实际中,附子的量过少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。附子的主要治疗方向是亡阳、虚脱、肢体寒冷,还有胸闷、心绞痛,再就是恶心、呕吐、肚子冷,以及男性的阳痿、女性的宫寒等寒性疾病。
附子的用量可以达到每次用量在50-80g之间,甚至更多,前提是对附子进行长达1-2个小时的高温煎煮,去其毒性,使相关药物的热性保留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,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。
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管理,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,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,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。
第九条 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,并提出批评和建议。
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(栽培品)的侧根(子根)。乌头为多年生草本。下面我介绍下附子的使用方法。
附子的用法用量
3~15g 。回阳救逆可用18~30g。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。
经方四逆汤: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。
破格救心汤:附子30~100~200克,干姜60克,甘草60克,高丽参10~30克,山萸净肉60~120克,生龙粉,活滋石粉各30克。
附子的功效
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除湿。
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踒躄拘挛,阳萎,宫冷阴,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
(1)回阳救逆:有较强之回阳作用。
用于畏寒、肢冷、脉微欲绝之虚脱,常配伍人参,或干姜、甘草)。
(2)补益阳气:附子辛热,其性走而不守,能通行十二经,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,尤能补益肾阳。补肾阳常配肉桂。
(3)祛寒止痛:本品大热,祛寒力强,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、泄泻,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。
①《本经》: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,金疮,破症坚积聚,血瘕,寒湿踒躄,拘挛膝痛,不能行步。
②《别录》:脚疼冷弱,腰脊风寒,心腹冷痛,霍乱转筋,下痢赤白,坚肌骨,强阴,又堕眙,为百药长。
③《本草拾遗》:醋浸削如小指,纳耳中,去聋。
去皮炮令坼,以蜜涂上炙之,令蜜入内,含之,勿咽其汁,主喉痹。
④《医学启源》:《主治秘要》云,去脏腑沉寒;补助阳气不足,温热脾胃。
⑤李杲:除脏腑沉寒,三阴厥逆,湿淫腹痛,胃寒蛔动;治经闭;补虚散壅。
⑥王好古:治督脉为病,脊强而厥。
⑦《纲目》:治三阴伤寒,阴毒寒疝,中寒中风,痰厥气厥,柔痓癫痫,小儿慢惊,风湿麻痹,肿满脚气,头风,肾厥头痛,暴泻脱阳,久痢脾泄,寒疟瘴气,久病呕哕,反胃噎膈,痈疽不敛,久漏冷疮。
合葱涕,塞耳治聋。
⑧《本草备要》:补肾命火,逐风寒湿。